返回
名家专栏
分类

走进齐文化

日期: 2022-03-11 13:20 浏览次数 :

本栏目主持人傅永聚

在距今3000到2000多年前的山东,当时并立着两个泱泱大国。以泰山为界,以西以南是鲁国;以东以北是齐国。齐国和鲁国共同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齐鲁文化。虽然我国古代有十余个著名的地域文化如燕赵、中原、三秦、巴蜀、吴越、荆楚和岭南等,但其中唯一一个中经儒家文化形态转化而成中华主流文化的就是齐鲁文化。请注意,齐鲁文化不是之一,而是唯一。换句话说,中华文化的主流形态滥觞于齐鲁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山东人的自豪与骄傲!两、三千多年前齐鲁文化所创造的主要精神如创新、变革、开放、务实、兼容、法治、奋斗、尚智、仁爱、忠孝、诚信、崇礼、民本、中庸、尚义、德治、和合精神等,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头和主干,其基本价值内核依然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赖以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集体无意识。所以我们说,没有齐鲁文化的基础,就没有儒学,也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了解、熟悉齐鲁文化,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为了使同学们对齐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本期开始陆续刊发宣兆琦教授撰写的齐文化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走进齐文化

宣兆琦

 

    先秦时期,在今天的山东大地上有两个大的诸侯国,一是齐国,一是鲁国。齐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姜子牙,都城设在临淄;鲁国的第一位君主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都城设在曲阜。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区便逐渐形成了以临淄和曲阜为中心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两个文化系统。因此说,齐文化如同鲁文化一样,同是山东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齐文化何以名“齐”?至今仍是一个没有破解的历史之谜。有人说齐文化因名于先秦齐国。那么细心的读者必会进一步提出齐国何以名“齐”的问题。对此,司马迁认为齐国因名于天齐渊。天齐渊,俗称温泉,位于牛山西北麓,淄水东岸,依山临水,风景优美,是齐都临淄的名胜之一。天齐渊群泉并涌,大者有五。自东向西,由小及大,最大的第五泉,周长二十多米,由上百个细密的小泉组成,合则花团锦簇,分则天女散花。牛山、淄水、天齐渊连成一片,如诗如画,似梦似幻。天齐渊不只风景优美,更重要的在于这里还是一块祭祀天主的圣地。原来,先秦时期,齐地人民崇拜八神,天主位列第一,祀于天齐渊。故而齐国以“齐”为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齐文化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那么,齐文化的源头活水在哪儿呢? 原来,齐文化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东、西部两个文化圈。所谓东部文化圈是指上古时期的东夷文化,西部文化圈是指上古时期的华夏文化。齐文化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融进了诸多华夏文化元素后形成的新文化。

齐文化初步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齐国的建立。临淄是齐文化的摇篮。临淄原名营丘,因濒临淄水而更名。临淄作为齐国都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成为海岱之间的大都会。《战国策·齐策一》这样描述说:“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秦汉时期,“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正是这座被后人誉为“东方罗马”的古都和那条绕城而过的淄河,孕育和浇灌出齐文化的丛丛新绿。

太公封齐建国至桓公、管仲称霸诸侯,齐国的历史走过了整个西周段,走到了春秋前期。其间,齐国虽然经历了两次移都、三次宫廷内争和几多战乱,然而通常情况下,齐国的社会是稳定的,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下生产和生活,并且迎来了文、成、庄、僖四君长达120年的治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齐文化出现了形成后的第一次大发展。

进入春秋后,齐桓公和管仲登上了齐国的政治舞台。君臣知遇,风云际会。在齐桓公的充分信任和鼎力支持下,管仲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旨在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全方位改革。齐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都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齐桓公登上了春秋第一霸主之位。齐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齐桓公和管仲相继去世后,齐国的首霸大业也随之结束。尽管如此,直至春秋末期,齐仍然是与秦、楚三足鼎立的大国。就在姜氏贵族集团逐渐衰落的过程中,新兴的陈氏族团悄悄崛起了,这又给齐国的政治机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随着历史的前进,齐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齐文化在继续发展。

战国时期,田氏代齐,齐国顺应改革、争雄、统一天下的时代大潮,刚刚取得政权的田氏统治集团,以蓬勃之精神,积极进取之姿态,刷新政治、招揽贤才、富国强兵,于群雄逐鹿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独占鳖头。此时,齐文化迎来了第二次高潮。

乐毅伐齐,闵王失国,稷下学者云散四方。齐文化的第二次高潮过去了。田单复国,然而昔日风光不再。

在齐文化的百花园中,曾经培育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又有思想家、科学家。其中荦荦大者有姜太公、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管仲、晏婴、邹忌、司马禳苴、孙武、孙膑、田单、邹衍、扁鹊、淳于意、徐福等。正是这些杰出的人物,与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而著称的齐地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齐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齐地考古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下学等等。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齐文化逐渐形成了独持的精神风貌和特点,比如:天下为公精神、创新精神、变革精神、开放精神、智谋性、务实性、兼容性等等。这些精神和特点,既是齐文化的内在属性,又是与其它传统地域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随着齐国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的消失,其政治、经济、军事等也相应地失去了独立性。然而,其思想文化却对秦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汉初期,黄老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齐文化再度

勃兴。汉武帝即,推行“罢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全面整合。在这种背景下,齐文化与鲁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齐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卓立的风范,鲜明的特点,不仅影响了中国整个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影响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秦汉以后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俗等领域。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齐文化是古老的,齐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是年轻的。惟其古老,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唯其年轻,方有无量的发展前途。

穿越时空的齐文化历久而弥新!

 

宣兆琦教授简介

宣兆琦,山东理工大学教授,齐文化研究院原院长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原首席专家,第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现任齐鲁理工学院教授,齐鲁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山东省孙子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主要从事历史学、文化学的研究、教学及管理工作,重点研究齐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持完成了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规划及古籍整理研究规划重大或重点课题。正式出版学术专著20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光明日报》、《东洋学研究》(韩)等国内外报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宣兆琦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获首届“中华文化优秀著作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20余项。

宣兆琦教授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淄博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淄博市十佳青年社科专家、淄博市十佳社会科学理论专家、淄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淄博市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