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主持人宣兆琦:
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作为我校的育人理念,自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而空头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理,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难达目标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正确途经。因而,在落实我校“九个一”文化育人工程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是必须的。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傅永聚教授在提出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的育人理念伊始,就对相关的理论问题与学术问题做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初步成果主要包括:文化与民族,文化与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字与中华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文化赖以生生不息的空间优势,和合、小康、大同---中华文化的人类社会福祉安排与追求,道尊于势、以道抗势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对真理追求的最高体现,因革损益、旧邦维新、守正出奇、自愈自新系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机制,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是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与学习是中华文化修养“成人”的手段与宗旨,中华文化(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新生等等。现把傅教授《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十二条》在本栏中陆续发表,以飨读者。理论是创新的,学术是深刻的,而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傳教授深入浅出的表达。请各位读者静下心来,聆听傳永聚教授道约言要而又娓娓动听的解读吧!
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之八:
道尊于势,以道抗势,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对真理追求的最高体现
傅永聚
仁即是道,道即是仁。以道(仁)自任,以道(仁)自尊,以身殉道,以道改制,甚至依道革命。孔子开端“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对待现实权利,绝不“枉道而从卑势”“曲学而阿世”,敢于“以德抗位”。这不仅成为历代自新力量以价值尺度批判当时黑暗统治,形成民族宝贵抗议精神的思想源泉,而且也是历代真儒为改变“天下无道”的政治局面而倡导改良维新革命的内在动力。例子很多,诸如公羊家以“三世大同说”对当时苛政、霸道的批判;东汉末年太学生的抗议运动;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顾炎武对虚伪的社会礼俗、走向腐败的科举考试制度以及腐朽的官僚制度的抨击;宋明谏议官的犯颜直谏;东林党人的正义之举;黄宗羲对专制皇权的鞭挞;康以为的公车上书;谭嗣同的殉身变法;孙中山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全民抗战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推翻黑暗的三座大山的斗争等,都是以道抗势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这种精神既由历代中华民族的脊梁凝成,又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不屈风骨,铸成中华民族不屈的丰碑,在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