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化心语
分类

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之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日期: 2024-06-17 10:24 浏览次数 :

本栏目主持人宣兆琦:

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作为我校的育人理念,自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而空头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理,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难达目标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正确途经。因而,在落实我校“九个一”文化育人工程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是必须的。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傅永聚教授在提出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的育人理念伊始,就对相关的理论问题与学术问题做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初步成果主要包括:文化与民族,文化与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字与中华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文化赖以生生不息的空间优势,和合、小康、大同---中华文化的人类社会福祉安排与追求,道尊于势、以道抗势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对真理追求的最高体现,因革损益、旧邦维新、守正出奇、自愈自新系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机制,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是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与学习是中华文化修养“成人”的手段与宗旨,中华文化(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新生等等。现把傅教授《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十二条》在本栏中陆续发表,以飨读者。理论是创新的,学术是深刻的,而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傳教授深入浅出的表达。请各位读者静下心来,聆听傳永聚教授道约言要而又娓娓动听的解读吧!

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之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傅永聚

人总属于具体的民族。创造中华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必须从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之角度去研究。中华民族是一个复合型的大民族。其主体汉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汉族人口众多,正是因为在历史上不断地把其他民族人口包融进来的缘故。历史上人口众多、盛极一时的匈奴、鲜卑、契丹、满族等,绝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不同民族成员混入汉族,其文明方式自然就融入了汉族。人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蔚成中华文明鲜明的开放性,包融性,兼收并蓄性。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吸入外族成员,壮大着自己的母体;不断地汲取他族文明,创新着自己的生命力,越滚越大。中华文明的开放性是与其人员队伍的开放性高度一致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不仅只影响中国,而是整个东亚、东南亚儒学圈,这对世界文明格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可否认地产生着既深且远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儒、道、佛、墨、法等多元、汉与各民族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5000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