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化心语
分类

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之四: 中华文字与中华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日期: 2024-06-26 10:25 浏览次数 :

本栏目主持人宣兆琦:

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作为我校的育人理念,自从提出的那一刻起就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属性。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而空头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理,没有理论的实践则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难达目标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正确途经。因而,在落实我校“九个一”文化育人工程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原则是必须的。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傅永聚教授在提出培养“齐鲁文化孕育下的理工生”的育人理念伊始,就对相关的理论问题与学术问题做了全面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初步成果主要包括:文化与民族,文化与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中华文字与中华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大一统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文化赖以生生不息的空间优势,和合、小康、大同---中华文化的人类社会福祉安排与追求,道尊于势、以道抗势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对真理追求的最高体现,因革损益、旧邦维新、守正出奇、自愈自新系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机制,中华文化的主流(核心)是孔子儒家思想,教化与学习是中华文化修养“成人”的手段与宗旨,中华文化(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使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新生等等。现把傅教授《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十二条》在本栏中陆续发表,以飨读者。理论是创新的,学术是深刻的,而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傳教授深入浅出的表达。请各位读者静下心来,聆听傳永聚教授道约言要而又娓娓动听的解读吧!

 

有关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初步理论思考之四:

中华文字与中华历史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傅永聚

文字作为载体。中华文明之所以得以连续,是因为几千年前就有了成熟的源自于生活本身的始于象形文字的汉字保存发展系统--独特的说话、阅读、书写表达、“有典有册”的传承方式和思维习惯,“车同轨、书同文”的执行标准,并影响到广大的“儒家文明圈”和“东亚文化圈”。历史形成共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华文明有着重视历史的一贯传统。重视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从前代的兴衰治乱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达到高度的民心认同,正是由于历代史家与学人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满怀忧患意识,进而自觉地对前朝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与总结,此起而彼伏,由此而形成了“殷鉴”、“秦鉴”、“隋鉴”为标志的史鉴体系,提供了代代相传的社会治理智慧。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习近平)五千年以来,正是中华先人不断总结前人得失,才有了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的五千年文明史。